手記:在湄公河上的村莊思考中國角色

竹南搬家公司 隨著瀾湄合作機制的建立,中國將越來越多和湄公河國傢合作。湄公河社區民眾如何看待中國的參與?九月雨季,我們乘坐的小舟漂在熱帶季雨林之上,慢慢向前行進,村民向我們介紹自己日常的漁獲。攝影:馮灝泰國北部清萊(Chiang Rai)社區的村民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來形容自己的生活:雨季的時候從湄公河中捕魚,旱季來臨時就把漁網掛起來,開始在河岸上種糧食。他們繼承瞭祖輩在湄公河流域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繼續下去。但這些年,村民擔心湄公河流域的合作項目如水壩建設、航道改善以及沿岸的經濟刺激方案等人為力量的介入,不僅改變瞭湄公河生態系統,也慢慢侵蝕瞭他們曾經平靜的生活和傳統。2018年秋季,我與來自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的記者和研究人員一同探訪瞭泰國北部邊境正在探索建設中的經濟特區。我們試圖理解中國在湄公河治理中發揮的角色和作用,以及當地社群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的看法。“湄公河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社區的一部分。湄公河是我們食物、收入和安全的源泉。如果湄公河被摧毀,我們將如何維持我們的社區?”華魯村(Huay Leuk Village)的特森(Thongsek Intawong)說。大壩我們探訪的社區之一華魯村,位於泰國北部清萊,是湄公河流經泰國境內進入老撾前通過的最後一個村莊。在村子裡討論公共議題的草棚裡,村長特森歡迎瞭我們的到來。特森是社區裡最德高望重的人,這些年,他開始擔憂村莊的未來,而這些擔憂很多來源於中國東南部瀾滄江(湄公河上遊)幹流的大壩建設。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瀾滄江水電建設,以梯級開發形成高壩大庫,目前瀾滄江上在使用中的大中型水電大壩已有近60座,在建的約30座,此外,規劃或擬建的還有90多座。水電站被形容為藤蔓上連串的瓜果。這些水電站生產的電力主要服務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而在湄公河下遊的泰國清萊,特森認為,大壩攔截瞭河流內的營養豐富的沉積物,影響瞭當地的漁獲。此外,瀾滄江幹流上規模巨大的梯級水庫群使得原有的自然水循環體系被打亂,導致旱季河水流量大幅增加、雨季則大幅減少。“不僅我們捕獲的魚越來越少,來這裡旅遊的人也變少瞭,中國大壩的建設影響瞭我們的收入。” 特森邊說邊在紙上劃出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水壩修建前後華魯村沿岸水位的變化。水壩修建之前的那一條相對陡峭,旱季雨季分明,另一條則更為平緩。“馴服河水使其更為平緩難道不是好事嗎?”我問。“對於航行也許是好事,但對於臨水捕魚的人來說並不是”,特森 說。每年的洪水實際上幫助瞭湄公河生態系統的形成,千百年來,湄公河裡的魚類和依靠捕魚而生的當地人已經適應瞭這樣水量分明的旱雨兩季。我們一行穿過目前仍較為原始的濕地,當地社群認為經濟特區的建設會影響到這一珍貴的濕地。攝影:馮灝從草棚裡出來,特森帶我們一行去拜訪村裡的漁民。這裡的九月還是雨季,我們乘坐的小舟漂在熱帶季雨林之上,慢慢向前行進。駕船的村民龐斯(Phongsee Sriattana)告訴我們,他覺得由水壩代替自然來控制下遊的水量並不是好事,本地人的需求被忽略瞭。“當中國想向下遊運送貨物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水;當他們不需要開船時,就把水留在在水壩裡。”即使是中國方面認為的“善舉”在這些村民眼裡也令人難以理解。2016年3月,湄公河地區遭受旱災,中國政府在3月15日至4月10日通過雲南景洪水電站對湄公河下遊實施應急補水,以緩解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的旱情。可是華魯村的村民並不認可中國政府這樣的“援助”。特森說,對於華魯村當地而言,那不過是正常的旱季,而雨季旱季都是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影響到我們基本生計和生活的大壩建設,政府和投資方都沒有盡到基本的告知義務,沒有和我們進行任何事先的溝通”。特森向記者和研究員介紹瞭村民們自己整理出來的大壩建設對於漁業、土地、生態系統、當地旅遊業的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化學品污染。“我們失去瞭80%的來自湄公河的漁獲收入,有的漁民隻能嘗試農業,或者背井離鄉,在工廠做廉價的勞動力”,特森說。航道令當地社群擔憂的還有瀾滄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工程。這一旨在進一步提升河道運載能力的項目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瀾湄合作LMC)的一部分。瀾湄合作是由中國在2015年發起的次區域合作機制,旨在和湄公河國傢圍繞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實施可持續開發和開展互惠務實合作。2016年12月泰國內閣審批通過的《2015-2025年瀾滄江-湄公河航運發展頭份搬家公司規劃》目前處於調研、勘察和設計階段。這項由中國資助的項目旨在疏浚河道,以使原有載重隻有約200噸的航道可以允許500噸級貨物的船隻從雲南省無阻礙航行到老撾的瑯勃拉邦(Luang Prabang)。泰國民間社區網絡Rak Chiang Khong保護組織主席尼特旺(Niwat Roykaew)非常反對這一疏浚計劃,他表示,急流爆破會影響很多珍惜的魚類品種洄遊產卵,進而影響依賴魚類生存的其他水生生物。泰國民間社區網絡Rak Chiang Khong保護組織成員介紹水壩對於魚類多樣性的影響。攝影:馮灝白發消瘦的尼特旺將一個大展板平攤在地上,詳細地介紹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魚類:它們的產卵期、洄遊期,它們為何重要、何其瀕危,漁獲如何變得不可預測…“有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表明魚類數量的減少是受到水利設施及急流爆破的影響嗎?”我問國際河流 (International Rivers) 泰國和緬甸活動理事 (Thailand and Burma Campaign Director)派派( Pianporn Deetes)女士。“主要還是當地的經驗 (local wisdom) 吧,”派派女士說,“不過,隨著泰國政府高層對於開發愈加重視,當地社群的反對聲音也越來越難以被傾聽”。經濟特區我們走訪的社區位於計劃中的泰國清萊經濟特區規劃內。清萊省距離泰國首都曼谷785公裡,境內有很多旅遊資源,又有農林漁等產業優勢,位置毗鄰緬甸和老撾,去中國交通方便,因此泰國政府希望把其打造為湄公河流域地區的經濟樞紐。據泰國清萊皇太後大學(Mae Fah Luang)的研究員森薩坤(Suebsakun Kidnukorn)介紹,為瞭吸引外資,促進出口導向型產業發展,政府計劃在擬建的經濟特區中實施一系列的投資和金融刺激計劃,包括納稅假期,以及其他針對工廠和個人的所得稅減免;還設立瞭一站式服務站,以加快針對投資項目的審核,最快可以縮短至40天,而針對外國工人的工作許可證,最快一天就可以發放。泰國政府歡迎中國的投資者,並希望與中國建立經濟合作區。對於中國而言,湄公河流域國傢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合作的前沿陣地,中國近日規劃建立覆蓋中國南部邊境雲南磨憨到泰國北部清孔的自由貿易區,提供邊境貿易特別優惠,並探索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前沿領域。100噸位及以下的船隻可以在索佈魯克河(Sob Ruak)下遊15英裡處的清盛港(Chiang Saen Port)卸貨,這一來自老撾的船隻運送的是煙草。中國希望通過航道疏浚計劃運載500噸位貨輪,從中國雲南省直接到老撾的瑯勃拉邦(Luang Prabang)。攝影:馮灝從各方政府的層面看起來,這裡似乎有著不錯的前景,然而當地社群卻又不同的看法。因為包括Rak Chiang Khong保護組織在內的當地社群的明確反對,經濟特區的建設計劃暫行擱置。政府為瞭吸引外資入駐而采取的經濟上的優惠條件被當地社區認為會影響到珍貴的濕地,環境影響巨大,且不會給他們帶來現實的好處。當地人告訴我,在他們眼裡,這一所謂經濟特區的建設規劃被政府和資本所主導,自己的聲音完全被忽略瞭,這本是屬於他們的土地,他們應該最有發言權。當地出門打過工看過世界的年輕人從泰國其他已建成的經濟特區帶回信息,向傢鄉人描述工廠的建設如何破壞瞭濕地,使得原有的傳統生活不再具有可持續性,老百姓不得不進入工廠成為產業工人。而這一切都不是本地居民所喜歡的。面對挑戰旅程結束之前,我們探訪瞭金三角。這一緬甸、老撾和泰國交界的核心區域曾因種植罌粟,產出毒品而惡名昭彰,而今,成千上萬的遊客來這裡參觀鴉片博物館,在三國交界處拍照留影。在紀念品商鋪,我們看到瞭兩種紀念品襯衫,一種標著緬甸、老撾和泰國,另一種在緬甸、老撾和泰國之外,有著象征中國的巨大的中國龍。來自中國等國傢的巨額投資、以政府力量推動的經濟特區發展模式都給湄公河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瞭可能性,但社區居住民主體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傳統面臨的威脅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被考慮?而中國又將如何發揮自身影響力的同時尊重本地人的訴求?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將越來越多參與到國際事務中。而在國際合作中,信任是達成具有建設性的成就的重要前提。面對這樣的挑戰,基於平等的對話和溝通是第一步,因為有著明顯贏傢和輸傢的跨界合作機制是註定不可持續的。我在行程結束後依然時常想起在清萊經歷的一個場景。為瞭迎接中國和東盟遠道而來的記者一行,當地社群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穿起瞭印有他們口號的T恤衫,上面寫道:“湄公河是不賣的!”(編輯:Wendy)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220/7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