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海洋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排序)

排油煙機清洗 /
排油煙機清潔 /
抽油煙機清潔 /
洗抽油煙機 /
洗抽油煙機推薦 /
1東海發生“桑吉”輪撞船沉沒事故

2018年1月6日20時許,巴拿馬籍油船“桑吉”輪與香港籍散貨船“長峰水晶”輪在長江口以東約160海裡處碰撞。“桑吉”輪全船失火。

1月14日12時左右,“桑吉”輪突發爆燃,船身傾斜,隨後沉沒。“桑吉”輪載有13萬噸凝析油,易燃易爆,揮發及燃燒會嚴重污染海洋、大氣。

事故發生後,國傢有關部門迅速成立瞭海上應急監測領導小組,啟動應急響應,利用船舶、飛機、衛星等,密切關註事態發展及其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並展開搜救。

在處置事故的2個多月裡,自然資源部國傢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東海預報中心、國傢海洋信息中心等單位及時溝通、會商,每日制作發佈溢油漂移擴散預報、人員漂移預測簡報、油輪漂移軌跡預報。春節期間,相關人員仍堅守在監視監測崗位。至3月底,事故海域恢復平穩。

2 “蛟龍”榮獲國傢科技大獎

201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舉行2017年度國傢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該項目2002年立項,2009年開始海上試驗,先後完成瞭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7000米級海上試驗,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瞭7062米的世界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3年~2017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轉入試驗性應用階段,先後在南海、東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洋脊、西北印度洋洋脊、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區和馬裡亞納海溝區7大海區下潛,涵蓋瞭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實現瞭100%安全下潛。

近年來,我國深海大洋調查技術取得長足進展。除蛟龍號,無人無纜自主潛水器“潛龍二號”“潛龍三號”,無人纜控潛水器“海龍Ⅲ”“海龍11000”等相繼下潛,為我國深海探測技術發展做出瞭突出貢獻。

3 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奠基

2018年2月7日,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恩克斯堡島舉行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奠基儀式。

新考察站位於東南極冰蓋快速冰流區、羅斯冰架及羅斯海海冰三角地帶,面向太平洋扇區,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域,是極地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目前已有6個國傢在該區域建設瞭7個考察站。該區域的南極考察與研究歷史最長,屬南極國際治理熱點地區。我國在此區域建設新考察站,旨在積極參與極地全球治理,深入開展南極科學研究。

9月10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在上海下水,被命名為“雪龍2”號,標志著我國南北極事務及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4 習近平發表“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等重要講話

2018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做出貢獻。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作出瞭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實施這一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傢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傢實驗室考察時強調,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是重要主攻方向,從陸域到海域都有我們未知的領域,有很大潛力。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要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要維護國傢海洋權益,著力推動海洋維權向統籌兼顧型轉變。

5 自然資源部掛牌成立

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傢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傢機構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整合國土資源部、國傢海洋局、測繪地理信息局等有關部委職責,組建自然資源部。

2018年4月10日,自然資源部舉行掛牌儀式。9月,《自然資源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正式發佈。

自然資源部宗旨是落實中央關於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要求,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管控作用,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供科學指引,進一步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海洋方面,自然資源部負責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監督管理。負責海域使用和海島保護利用管理。制定海域海島保護利用規劃並監督實施。負責無居民海島、海域、海底地形地名管理,制定領海基點等特殊用途海島保護管理辦法並監督實施。擬訂海洋發展、深海、極地等海洋強國建設重大戰略並監督實施。擬訂海洋經濟發展、海洋軍民融合發展等規劃。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開展海洋經濟運行綜合監測、統計核算、調查評估、信息發佈。負責海洋觀測預報、預警監測和減災,參與重大海洋災害應急處置等。

6 中歐簽署建立藍色夥伴關系《宣言》

2018年7月16日,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歐洲聯盟關於為促進海洋治理、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經濟繁榮在海洋領域建立藍色夥伴關系的宣言》在北京簽署。

自2010年中國與歐盟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關於在海洋綜合管理方面建立高層對話機制的諒解備忘錄》以來,雙方海洋合作不斷深化,特別是2017年“中歐藍色年”的成功舉辦,為雙方在海洋領域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奠定瞭堅實基礎。

通過建立“藍色夥伴關系”,雙方將攜手努力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中國自然資源部作為該夥伴關系的重要合作方,將與歐方不斷推進中歐“藍色夥伴關系”發展,推動各方共同成為全球海洋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繁榮、開放包容和清潔美麗的世界做出努力。

7 國務院發佈嚴格管控圍填海通知

2018年7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該通知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

通知要求,嚴控新增項目,完善圍填海總量管控,嚴格審批程序。全面開展現狀調查並制訂處理方案,依法處置違法違規圍填海項目。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強化整治修復。

同時,統一濕地技術標準,嚴格用途管制,堅持陸海統籌。加強圍填海監督檢查。要求自然資源部將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情況納入督察重點事項,督促地方整改落實,加大督察問責力度,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加強圍填海的管控與監督是我國保護海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2018年1月17日,原國傢海洋局舉行圍填海情況新聞發佈會,結合國傢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采取“史上最嚴”圍填海管控措施,包括對於違法且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圍海,分期分批一律拆除。非法設置且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排污口,分期分批一律關閉。圍填海形成的、長期閑置的土地,一律依法收歸國有等。同時,強化生態修復,以海岸帶規劃為引導,強化項目用海需求審查,加大審核督察力度,強化圍填海日常監管。

8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宣佈大橋正式開通並巡覽大橋。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裡。這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港珠澳大橋是目前世界上裡程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長、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

9 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2018年10月29日8時4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法海洋衛星。中國國傢主席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互致賀電,高度評價兩國航天合作的最新成果,期望中法海洋衛星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中法海洋衛星是兩國合作研制的首顆海洋微波遙感衛星。中方負責提供衛星平臺、海風觀測載荷以及發射測控,法方負責提供海浪觀測載荷。這是中法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合作的裡程碑,是兩國攜手和平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實際行動,從而推動瞭兩國海洋衛星工程發展,提升瞭衛星應用服務水平。

2018年我國海洋衛星事業喜獲豐收,共有3顆發射升空。除中法衛星,9月7日,成功發射瞭“海洋一號C”星。10月25日,又成功發射瞭“海洋二號B”星。

10 兩部委支持建設14個海洋經濟示范區

2018年11月,國傢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於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通知》,支持山東威海、日照,江蘇連雲港、鹽城,浙江寧波、溫州,福建福州、廈門,廣東深圳,廣西北海10個設在市級和天津臨港、上海崇明、廣東湛江、海南陵水4個設在園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

《通知》明確,示范區建設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堅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合理確定建設目標和任務;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嚴管嚴控圍填海活動,加強濱海濕地和海島保護,最大程度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構建藍色生態屏障。

(逍遙客)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9/0102/7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