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100年的生態夢:英國田園城市、伯克利生態城市、法國綠寶石都市群

排油煙機清洗 /
排油煙機清潔 /
抽油煙機清潔 /
洗抽油煙機 /
洗抽油煙機推薦 /
一個世紀的時光裡,人類對環境的理解究竟走瞭多遠?建造城市的方式發生瞭怎樣的改變?
01

美國加州伯克利

生態城市的起源

1987年伯克利大學景觀學傢Richard Register教授發表瞭《生態城市伯克利》,標志著生態城市的開始。當時全美電視報紙的熱議話題就是能源危機,所以這一版生態城市提供的方案是物資盡最大可能的循環利用。

節約是伯克利生態城市、健康社區的關鍵詞。在一群建築師的倡導下,推出一系列的城市規劃和設計原則,促使伯克利具有高度適應性和自我修復能力的生態系統功能。然而,這樣的構想與當時北美中產階級的主流生活格格不入,這場“關於節制的革命”隻在某些社區興起小小的波瀾。
伯克利提倡社區自治不過,伯克利生態城市對學術界有積極意義,它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激發起規劃建築、公共健康兩個領域的“合謀”。伯克利的很多做法明確的提出,建設城市的方法與人們怎樣使用城市空間息息相關,“設計與使用”間的互動開拓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規劃研究方向;二是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想方設法的瞭解 “意識與行為”之間的關聯,簡單的解釋就是:既然人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怎麼才能促使人們改變行為,讓生活方式更健康呢?在這裡,健康既指的是個人社區的良性生長,又包括城市和整個星球的健康可持續。
建在山坡上的伯克利大學值得一提的是,以伯克利為代表的很多歐美生態實踐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往往采取溫和的、孕育社區的方法,行動者主要來自社區內部的自發組織。
社區街頭居民自發組織 推崇本地食材的臨時餐座02

英國田園城市

現代西方第一個生態夢

有一批歐洲十九世紀晚期的文人,在我看來是最早的生態規劃師,他們其中一些人提出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規劃暢想,目的是要讓當時歐洲的工業城市更健康、更清潔、更有生產力。一幅1913年對未來大都會的想象圖已經透露出混合各種城市空間的思想。當然更著名的案子是先鋒規劃師Howard的花園城市和Olmsted的綠道及城市公園,這些作品反映瞭他們對城市豐富的想象力。
田園城市1913年未來大都會的構想田園城市和當時的城市有什麼區別?田園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城市和鄉村分隔開。Howard堅持用大型的綠色空間,也就是“綠帶”,作為控制城市擴張的物質邊界。

為什麼Howard如此固執的保護城市周邊的農田?我的理解是“不得已”。19世紀末的歐洲城市從幾百年來富裕階層的消費場所突然變成大型生產的基地,出現瞭很多前所未見的問題,比如大量工業垃圾、空氣污染、衛生健康和極度貧困。由於當時的生態學科尚未成形,人們對生態的認知水平有限,這些問題是無法靠城市自身消化解決的。我鬥膽猜測Howard對當時的倫敦城缺乏信心,在他的規劃藍圖中,每一個綠道公園都是自給自足的單元,其中包括瞭工廠、工人住宅和農田。這是一種社區自治的理想化的空間設想。事實證明,這種自治社區的思維對北美和歐洲產生瞭深遠的影響,Register的伯克利生態城市就受到田園城市的啟發。

如果田園模式這樣好,為什麼沒有真正的建成呢?我理解田園城市模式的缺陷,在於它沒有直面大城市的城市病,從審美上依然崇尚英式田園;在切入經濟和社會問題時,也還是用小農經濟的解法,與現代化工業生產的趨勢背道而馳。看看他的追隨者們後來建設的城市就知道瞭,基本上是城市大工業生產與鄉村傢庭小農經濟結合的產物。
2015年歐洲新都市主義競賽獲獎作品
想象的城市田園
在網絡遊戲幻境中一再出現英國的田園審美03

法國波爾多綠寶石都市群

空間規劃促成區域生態網絡

“綠寶石都市群”是2013年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保護學院為法國波爾多市策劃的“可持續都市化”主題願景方案。它提出在區域尺度下,景觀綠地和建設區各占50%的設想,又被稱為“50/50”,集結開發、保護和轉型三個目的創造出明信片一樣的景觀都市群。在歐洲,通過空間規劃提升生態系統的例子並不少見,不過我認為讀懂這個案例有助於我們理解歐洲後工業時期的生態觀。

法國波爾多因紅酒而得名,它是一個歷史和藝術城市,有法國最大的歷史藝術保護區 (150公頃),同時,波爾多還是歐洲大西洋經濟命脈的重要地區。

佈利阿克區是波爾多市最熱鬧的地段,被環路一分為二。規劃者試圖通過在北部土地上增加建設用地來保護和強化南部的綠地,並計劃把兩者連接起來,把整個地區轉化為一個具有區域優勢的大型公園。
圖中的深色和綠色部分是佈利阿克區,面積7.5平方公裡

“50/50”: 基地策劃案中,建設區和自然景觀各占50%
公園資源優勢比較大型公園在這樣一個洪水頻發的地區造公園,和很多歐洲空間規劃一樣,需要考慮區域級別的水系統平衡。這一次,他們把環路內外所有的現狀綠地、自然保護用地、城市活躍地區,和未來發展用地都考慮進來瞭。
比較環路外圍的大型公園
並且還考慮瞭跨在環路上的交通模式,橙色代表公共交通,翠綠色代表內城路,墨綠色代表區域轉換交通。
互不幹擾的內外交通風景行駛在這條環路上,可以略見一格格明信片一樣的風景。左側是都市文化景觀,右側是植被覆蓋的大型公園。
“50/50” 都市 | 自然 景觀控制區洪水季節到來時,多餘的雨水被匯入預先設置好的集水區。這些地區給整個公園增加瞭生態價值。公園大部分是自然的。
公園與建設區交界的景觀考慮瞭防洪需求 密度控制體量策略是要讓波爾多河流兩岸盡量有一個完整的都市建設區,再逐漸過渡到環外的自然景觀。這樣既可以讓繁榮的內城繼續發揮經濟繁榮的效力,又形成河岸混凝土洪水堤壩。

從波爾多綠寶石都市群可以看出,歐洲人的生態觀已經相當成熟,生態規劃也不再是守護自然系統為單一的目標,而是集經濟、文化、自然保護、交通於一身,註重生境和社會生態的健康。

(逍遙客)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130/6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