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升1.5℃: 影響與應對專欄

家事服務台北 溫升1.5℃:影響與應對專欄專欄組稿人:秦大河編者按:
《巴黎協定》確立瞭在2100年前控制全球溫升較工業化前水平不超過2℃,力爭在1.5℃之內。為此,IPCC正在開展有關1.5℃特別報告的評估工作。中國科學傢圍繞這個問題做瞭大量的有關影響、適應和應對的研究,本專欄就是為此設計的。1.5℃全球溫控目標淺析張永香,黃磊,周波濤,徐影,巢清塵【摘要】《巴黎協定》將努力控制全球溫升到2100年不超過工業化前的1.5℃確定為全球溫控目標之一。繼2℃目標後,1.5℃也被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溫控目標之一。目前科學界對於1.5℃目標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已有的科學研究表明,盡管區域差異很大,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范圍內地球各系統要承受的氣候風險可能要低於2℃。相比於2℃目標,1.5℃目標對全球減緩行動的要求更為嚴苛。盡管在《巴黎協定》中各締約方承諾瞭各自到2030(2025)年的減排目標,但相對於實現1.5℃目標而言仍有很大的差距。多傢研究機構的模擬結果表明,如完全執行當前國傢自主決定貢獻(NDC),到21世紀末全球溫升范圍為2.2~3.4℃。截至2025年,實現當前NDC的減排承諾後,2℃溫升目標下全球仍有467 Gt CO2(萬億t CO2當量)的排放空間,1.5℃溫升目標下全球僅剩17 Gt CO2。到2030年,基於NDC的排放已經超過瞭1.5℃目標的排放量。按當前的路徑來家事服務推薦看,若想實現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的范圍內,全球不僅需要立即行動並采取強有力的減排、脫碳和固碳措施,在2100年前,還必須實現負排放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盡管當前的科學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1.5℃目標已是全球努力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向,也是開啟未來世界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1.5~4℃升溫閾值下亞洲地區氣候變化預估徐影,周波濤,吳婕,韓振宇,張永香,吳佳【摘要】基於18個CMIP5模式在RCP情景下的模擬結果,綜合分析瞭全球升溫1.5~4℃閾值下亞洲地區平均溫度和降水以及極端溫度和降水的變化,並著重對比瞭1.5℃與2℃升溫閾值下的異同。結果表明:相比工業化前,在全球升溫1.5℃、2℃、3℃和4℃閾值下,亞洲區域平均溫度將分別升高2.3℃、3.0℃、4.6℃和6.0℃,高緯度地區的響應大於中低緯地區;降水分別增加4.4%、5.8%、10.2%和13.0%,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極熱天氣將增加,極冷天氣將減少;極端降水量的變率將會加大。與2℃升溫閾值相比:1.5℃閾值下亞洲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將降低0.5~1.0℃以上,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增幅減少5%~20%,但西亞和南亞西部的降水則偏多10%~15%;極端高溫的增溫幅度在亞洲地區均勻下降,而極端低溫的增溫幅度在亞洲中高緯地區降低顯著;亞洲大部分地區極端降水的增加幅度減弱,但在西亞會增強。全球升溫1.5℃和2℃時,亞洲發生非常熱天氣的概率相比基準期(1861―1900年)均將增加1倍以上,發生極熱天氣的概率普遍增加10%;發生極端強降水的概率增加10%。全球升溫1.5℃時北半球多年凍土及雪水當量的響應及其變化孔瑩,王澄海【摘要】本文基於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5階段(CMIP5)的17個全球氣候模式,確定瞭1.5℃溫升(相對於1861―1880年)的發生時間,預估瞭全球升溫1.5℃時,北半球凍土和積雪的變冷氣機清洗化,並對預估結果的不確定性進行瞭討論。結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3種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分別於2027、2026、2023年達到1.5℃閾值。當全球升溫1.5℃,北半球多年凍土南界北移1°~3.5°,凍土退化主要發生在中西伯利亞南部。多年凍土面積在全球升溫1.5℃時,在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較1986―2005年分別減少約3.43×106km2(21.12%)、3.91×106km2(24.10%)和4.15×106km2(25.55%);北半球超過一半以上的區域雪水當量減少,隻在中西伯利亞地區略微增加;北美洲中部、歐洲西部以及俄羅斯西北部減少較顯著,減少約40%以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面積在RCP2.6、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分別減少0.15×106km2(7.28%)、0.18×106km2(8.74%)和0.17×106km2(8.25%)。青藏高原冬、春季雪水當量分別減少約14.9%和13.8%。全球升溫控制在1.5℃和2.0℃時中國分省人口格局王艷君,景丞,曹麗格, 薑彤,孫赫敏,黃金龍,翟建青,陶輝,高超,蘇佈達【摘要】《巴黎協定》正式生效, 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新的機遇與挑戰,也必將對中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帶來重要影響。本文結合IPCC發佈的可持續發展(SSP1)、中度發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發展(SSP3)、不均衡發展(SSP4)、常規發展(SSP5)5種共享社會經濟路徑,以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準,綜合考慮人口現狀和發展政策設定不同發展路徑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關參數,在全球升溫控制在1.5℃和2.0℃時,對比研究中國和各省分年齡、性別、教育水平的人口演變和分佈特征。結果表明:(1)全球升溫1.5℃時,SSP1和SSP4路徑下總人口較2010年增加0.44億人;升溫2.0℃時,SSP2和SSP3路徑下較2010年洗冷氣機分別增加0.23億和0.67億人,SSP5路徑下減少約0.12億人。5種路徑下中國人口將在2025―2035年達到峰值,人口峰值正處於全球升溫1.5℃期間。(2)全球升溫1.5℃時,除瞭東北地區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數省(市)人口均較2010年有所增加;升溫2.0℃時,西北、西南和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主的發達省份保持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區人口開始呈減少趨勢。(3)在全球升溫1.5℃和2.0℃期間,大部分省份人口達到峰值,其中SSP3路徑下廣西人口最多,可達1.13億,其他路徑下廣東省人口最多,達1.53億。(4)未來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重呈現東北高、西南低的分佈特征。與全球升溫1.5℃相比,升溫2.0℃時的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重,東北地區老齡化問題最嚴重。采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全球升溫控制在2.0℃之內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選擇。1.5℃溫控目標下地球工程問題剖析和應對政策建議陳迎,辛源【摘要】《巴黎協定》引入瞭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1.5℃溫控目標,但是沒有就其實現路徑做出清晰安排。實現1.5℃目標對全球減排提出更高要求,各國自主貢獻目標距離該目標有較大差距,常規減排技術和政策也很難完成任務。在此背景下,國際上有關地球工程的討論日漸升溫。《巴黎協定》實際上已經包含瞭人工造林,碳捕獲與封存/碳捕獲與利用技術(CCS/CCUS),生物質能利用加CCS(BECCS)等負排放技術,這些都是地球工程范疇的碳移除技術(CDR),除此之外,更具爭議性的太陽輻射管理(SRM)技術也引起更多關註。地球工程作為非常規技術選項,在1.5℃目標下的影響評估、技術選擇、倫理學和國際治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和探討都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和探討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就中國應重視和加強地球工程研究與應對提出一些政策建議,指出要將地球工程納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大框架,圍繞1.5℃目標加強地球工程科學研究,並積極參與地球工程國際治理,合理發出中國聲音。(編輯:Wen清洗冷氣機dy)

source: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ixun/2018/1203/64657.html